“资助育人好故事”获奖作品推介(三)
拾起遗落在山里的梦
——资助人杨绍华与贫困学生胡翠玲的故事
七月,骄阳似火,将皮肤炙烤得如土地一样黝黑,火辣辣地疼。但炎阳下,山岗上,却伫立着一个瘦弱而倔强的身影,眺望着远方。她是宁夏彭阳冯庄小学的贫困孩子——胡翠玲。对她来说,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,因为帮扶结对人杨叔叔来看望她了。
“杨叔叔他们来了!”忽然,胡翠玲转身对着山坡下的院落兴奋地大喊,一边猛烈地摇动她那瘦小的胳膊。那声音包裹着巨大的喜悦,惊飞了树荫中的鸟雀,扯得屋中的爸爸胡远强一个趔趄,赶紧扔掉手中的家伙什,激动地迎了出来。远处,一辆汽车裹挟着漫天的黄沙愈来愈近。
真见面了,胡翠玲却没了刚才的泼辣劲儿,抿着嘴唇,羞怯地靠着爸爸,眼眸却闪着光。胡爸爸憨笑着使劲儿搓着手,兴高采烈地把几位来客往家里领。一时,这个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落的农家小院充盈着欢声笑语。
胡翠玲口中的“杨叔叔”,其实是海安市墩头镇仇湖小学的校长杨绍华,他们的故事还要从扶贫结对说起。
不幸的命运
这个家庭是不幸的。胡翠玲还是懵懂的孩子时,母亲不幸离世。之后,不幸再次降临,父亲身患重病,孱弱的身子让他失去了体力劳动的能力。债台高筑却没有收入,孩子渴望求学却无力支持,日渐惨淡的光景让胡远强的头发过早地染上了繁霜。
这个家庭又是幸运的。因为就在胡翠玲面临辍学窘境的时候,好心的杨叔叔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,第一笔助学金让胡翠玲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。
“结了对子,我们就是一家人”
海安到彭阳途径5省,横跨1700多公里。但遥远的距离阻隔不了炽热的爱心。放暑假了,杨绍华牵挂着胡翠玲,驱车两天,直奔彭阳。
“远强,你好好养病,胡翠玲的学费问题我来帮你想办法,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和我说,决不能让孩子读不上书。”
贴心的话语熨平了胡远强额头的褶皱。“杨校长,我这一病差点断送了孩子的前途,幸亏有你在啊!”“结了对子,我们就是一家人了。一家人还用得着谢吗?”温暖在紧握的双手间传递。
“党的政策定能助你脱贫”
面对胡家因病返贫的境况,杨绍华给胡远强吃定心丸:“只要你们不放弃,党的政策一定能帮助你们脱贫。”
自彭阳返程后,杨绍华一头扎进扶贫政策资料中,对着条款一项一项学习研究,认真比对。稻谷种植“以奖代补”政策扶持金,雨露计划助学补助……一阵子的忙活没有白费,该享受的政策补助,胡远强家一项都不落。
“只要努力,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”
在帮胡翠玲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,杨绍华还时刻关注她的精神状况。组织学生与她交笔友,开阔她的视野;打电话谈心,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。“只要努力,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,”杨绍华常常这样鼓励。胡翠玲逐渐卸下了自卑的心防。她说,爸爸重病时,她觉得天都塌了。那段时间,爸爸咳嗽的佝偻背影,药罐上蒸腾的热气,混合着苦涩的中药气味,都一一定格在时光的碎片里。幸好,还有杨叔叔的关怀与抚慰、周围好心人的陪伴,这些都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力量,帮助她走出了那段泥泞不堪的日子。她说,她唯有用优异的成绩来汇报杨叔叔的关爱。今年期末考试,胡翠玲名列全年级第一,她用滴滴苦涩的汗水浇灌出了硕大的成功之花。
拾起遗落在山里的梦
趁着暑假,小小年纪的胡翠玲也想为家里贡献一份力量。在杨绍华的帮助下,胡翠玲在本村附近找到一份学生暑假零工,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补贴家用,减轻父亲的负担。
“杨叔叔,今年暑假结束,我就可以挣够下个学期的生活费了,开学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知识涨本事,争取考上好大学报答家人,报答所有关心我的人。”电话那头盈盈的笑语如穿透层层阴霾的一缕阳光感染着杨绍华,“只要你肯努力,永不放弃,一定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明天。”
台湾作家琦君说:“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,心因饱受忧患而愈益温厚。”胡翠玲也许过早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苦难,但没有风雨阴霾的苦砺,哪来凤凰浴火涅槃的美丽?跋涉在泥泞的人生路上,固然无比艰难,但斑斓的时光里留下的坚实足印,一定会成为胡翠玲人生最可珍贵的财富。
“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”。杨绍华说他是幸福的,因为自己小小的善举让胡翠玲重新捡拾起遗落在山里的梦,让那阳光的气息,在女孩的心里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与明丽。
能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推动别人向光明的生活更进一步,利人利己,何乐而不为呢?